千机游戏提供最新游戏下载和手游攻略!

林黛玉诗句“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”所暗示的历史时期解析

发布时间:2025-04-16浏览:73

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林黛玉诗句“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”所暗示的历史时期解析,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我们吴氏红学认为,《红楼梦》的时代背景是明朝“末世”,这在第一回中就有所交代,以后在书中又多次提到 “末世”。然而,在第十八回,元春省亲,召集宝玉和众姐妹写诗,林黛玉为贾宝玉代写了一首《杏帘在望》,诗中竟然讲当时是 “盛世”。林黛玉的诗是这样的:

杏帘招客饮, 在望有山庄。菱荇鹅儿水,桑榆燕子梁。

一畦春韭熟,十里稻花香。 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

无独有偶,李纨的诗中也提到了“盛世”:“ 珠玉自应传盛世,神仙何幸下瑶台。”

而我们知道,明末时期,正是因为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,使得无数农民难以生存下去,这才不得不参加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造反队伍。民族之间的自相残杀使得清廷坐收渔人之利,窃据华夏江山。这里的“盛世”显然和《红楼梦》全书的背景和基调是格格不入的。

其实,这个问题也并不难以理解。《红楼梦》虽然写的是明朝“末世“,但贾府中人显然是后知后觉的,正如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时所说:“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,不思后日,终非长策。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,真是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之盛。要知道,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,一时的欢乐,万不可忘了那‘盛筵必散’的俗语。”

在这里,秦可卿说“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”,指的是贾府会有一段鼎盛的状况,然后慢慢地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,逐渐走向穷途末路,也正是她所说的“盛筵必散”。《红楼梦》是以家喻国,这其实也即影射着在“末世”之前,大明王朝确实存在过一段“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”的盛世的。那么这个“盛世”指的是哪个时期呢?仔细研读一下明代的历史,就很容易知道,明代的最后一个“盛世”,是在万历时期。

虽然历史学家对明神宗万历帝颇有微词,甚至认为“明实亡于神宗”,但万历时期却是整个明朝最为富裕、百姓生活最为幸福的时期。士大夫和民间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万历帝歌功颂德,认为他是有道明君。这些观点和史家的观点大相径庭,也算是一种奇趣了。

我们且来看看晚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是怎样“吹捧”万历帝的。

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,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。这位天子,聪明神武,德福兼全,十岁登基,在位四十八年,削平了三处寇乱。那三处?日本关白平秀吉,西夏口孛承恩,播州杨应龙。平秀吉侵犯朝鲜,口孛承恩、杨应龙是土官谋叛,先后削平。远夷莫不畏服,争来朝贡。真个是:一人有庆民安乐,四海无虞国太平。 (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二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)

冯梦龙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编纂、整理了“三言”,使之成为我们古典白话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。成书于万历时期的这“三言”(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《喻世明言》),对晚明社会有着十分真实的描写,尽管吏治和官场有不少黑暗的地方,但整体来说,思想活跃、经济繁荣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可以说是太平盛世。

如果这只是冯梦龙的一家之言也就算了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
明末清初的《樵史通俗演义》(陆应旸著)这样描述:“且说明朝洪武皇帝定鼎南京,永乐皇帝迁都北京,四海宾服,五方熙皥,真个是极乐世界,说什么神农、尧、舜、稷、契、夔。传至万历,不要说别的好处,只说柴米油盐、鸡鹅鱼肉、诸般食用之类,那一件不贱。假如数口之家,每日大鱼大肉,所费不过二三钱,这是极算丰富的了。还有那小户人家,肩挑步担的,每日赚二三十文,就可过得一日了;到晚还要吃些酒,醉熏熏说笑话,唱吴歌,听说书,冬天烘火夏乘凉,百般顽耍。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,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。皇帝不常常坐朝,大小官员都上本絮聒也不震怒,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、舜了。一时贤相如张居正,去位后有申时行、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,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,坐镇太平。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。好不感叹思慕。”

从这里的描写来看,在万历一朝物价低廉、百姓生活安乐、精神生活多姿多彩。有人说这是陆应旸的溢美之辞,这本书并不可靠。其实不然,这本书虽有瑕疵却不失其价值,尤以史料价值为高。《明季北略》、《平寇志》、《小腆纪年》等,均从中采摘资料。清康熙年间的大戏曲家孔尚任作《桃花扇》传奇所附征引书目亦有本书。

广东的陈舜在《乱离见闻录》中回忆说:“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时,父母俱廿三岁。时丁升平,四方乐利,又家海角,鱼米之乡。斗米钱未二十,斤鱼钱一二,槟榔十颗钱二文,著十束钱一文,斤肉、只鸭钱六七文,斗盐钱三文,百般平易。穷者幸托安生,差徭省,赋役轻,石米岁输千钱。每年两熟,耕者鼓腹,士好词章,工贾九流熙熙自适,何乐如之。”这里指出了万历时期物价低廉,徭役轻,贫富两相安,百姓安居乐业、其乐融融。

明朝遗民李长祥在《天问阁集》的《刘宫人传》中也对万历皇帝有过高度评价,甚至认为万历皇帝比起东汉光武帝、唐太宗来,品德更在其上: “余常览神宗遗事,有人讼一内官于中城御史,御史不知其为已入皇城之内官也。即为之出朱票。持朱票之役又素非炼事者。即以向午门索问。诸内官愤夺奏之御前,上谕云云如刘氏言。……,呜呼圣人哉,圣人哉。东汉建武十九年,湖阳公主苍头杀人,……。苍头,公主人,与皇帝之人异,况在御前者乎?汉帝今犹称之,神宗与之相较,岂不胜之绝远?唐太宗谓:‘上畏天、畏祖宗,下畏言官’。考当日所为,亦饰语耳,若神宗乃真有其实,虽唐虞三代之令主,何以加此。其能使海内家给人足,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者四十八年,有以哉!”

李长祥对万历帝的评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认为万历帝真是一个尧舜之君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不仅小说家是这样写的,许多诗人也都在为万历帝歌功颂德。

山东诸城人丁耀亢万历二十八年出生,死于康熙八年,明亡后写过一些诗回忆万历时期的情形:“……忆昔村民千百家,门前榆柳荫桑麻。鸣鸡犬吠满深巷,男舂妇汲声欢哗。神宗在位多丰岁,斗粟文钱物不贵。门少催科人昼眠,四十八载人如醉……”(《古井臼歌》)

“……忆昔神宗静穆年,四十八载唯高眠……物力太厚天时丰,十钱斗粟羞为农。健牛肥马村巷满,鸣鸡吠狗桑麻通。”(《长安秋月夜》)

另外《吴嘉纪诗笺校》一书中收录的《一钱行,赠林茂之》一诗及其注释,也能够看出清初从文人到卖酒普通市民对万历皇帝的深厚感情,甚至看见万历时期的钱,而至于潸然泪下。这首诗末尾几句是:“杯深颜热城市远,却展空囊碧水前;酒人一见皆垂泪,乃是先朝万历钱”。

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很多。如果说唐代大诗人杜甫的《忆昔二首》是对“开元盛世”的一种颂扬,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……”那么,以上笔者提到的这些文人笔下的万历时期也足可以称为盛世。这样的盛世比起汉朝的文景、唐朝的开元,其繁华程度都是不逞多让的!

这样说来,万历一朝确实是“盛世”,但这个盛世过后,紧接着就是天启年间的党争,崇祯年间的农民大起义和最终的清军入关。清廷的“祸水”遍布了全国,从“盛世”到“末世”之间的转换竟然如此之快,真是令人感慨不已。

而在《红楼梦》中,作者显然对明神宗也是很有感情的,几次三番隐写了“万历”的年号。

第一次是在第十四回“林如海捐官扬州府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”中,“前面铭旌上大书‘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’”,这里的“兆年不易”即是“万历”的意思。

第二次是在第六十三回“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”中,宝玉是这样说的:“幸得咱们有福,生在当今之世,大舜之正裔,圣虞之功德仁孝,赫赫格天,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……”,这里的“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”其实也就是“兆年不易”,指“万历”。而作者也在这段话中借宝玉之口表达了对万历时期的真心向往,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。

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,《红楼梦》作者对明神宗万历时期的“盛世”是真心向往的,毕竟那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抹光辉,以后大明王朝就由极盛转向了极衰,整个中国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《红楼梦》的创作集团在想起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“盛筵必散”的时候,恐怕也会掩卷痛哭吧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校对: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:潇湘夜雨

深度解读,高屋建瓴。吴氏红学,高端学术。 知识的盛宴,智慧的光芒。

用户评论

夏至离别

这句话出自《红楼梦》嘛,说的就是那个大清盛世呗!虽然表面上是“盛世无饥”,其实内里却藏着很多矛盾和不平等。就像林黛玉那样聪明的姑娘,也不过是命运捉弄罢了。

    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!

景忧丶枫涩帘淞幕雨

我觉得这句诗的意义在于对比, “盛世”与“耕织忙”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,突出了人们在看似和平 prosperous 的时代里依然面临的艰辛和无奈。林黛玉是一位深具悲剧色彩的角色,她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现实!

    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!

一个人的荒凉

这句话虽然出自《红楼梦》 ,但放到今天来看依旧很有意义啊! 如今社会发展虽然快人一步, 但很多底层百姓依然吃不饱、穿不暖。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“盛世”真正惠及每个人!

    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!

生命一旅程

个人理解:“盛世无饥馁” 指的是一个理想国度。其实任何朝代的鼎盛期也都有各自的问题,就比如大清的时候,虽然表面上繁荣,但内部矛盾复杂重重啊!

    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!

安陌醉生

我觉得这句诗很深层次,它不仅仅指代某个特定的时期,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思考: 在“盛世”中的人们是否真的幸福快乐? 是否真如诗描述的那样 “无饥馁”?

    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!

疲倦了

这个标题真是把我给误导了!我以为林黛玉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贫困问题呢!

    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!

热点资讯